|
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记者應妮)“林下大方——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于9月1日至10月31日在故宫博物院文華殿字画馆展出,展期两個月。
人物画是描述人物形象與勾當的傳统中國画画科之一,因其劝戒教養的社會功效和對實際糊口的再现,遭到人們的器重。大量優异作品傳播至今,是领會和探讨前人思惟情趣、糊口状况的首要史料。為宏扬中華優异傳统文化,推动听物画钻研,故宫博物院從本年起举行4期“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系列展览。這次“林下大方——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從院藏人物画中,拔取76件兼具艺術性和汗青價值的贵重画作予以展现。
“林下大方”指的是幽居林泉的高士及其轶事、雅趣。凡是,画史大将刻画這種題材的作品归為人物故事画,亦统称為“高士圖”。
中國傳统文化中,文人士醫生心怀家國,克意做官之余,常常也在不满意時崇尚隐逸思惟,退居林壑。早在魏晋時代,士族身世的文人以逍遥放达的人生观,啸傲山林,诗酒留連,遂有“竹林七贤”之俶傥,“渊明回去”之高蹈,“兰亭修禊”之風骚,成為表示隐逸思惟的人物故事画之前导發轫。這種作品,充實展示了画家丰硕的艺術想象力,作為傳统绘画的經典“母題”,至今相沿不停。
两宋以降,文人画鼓起并成為画坛主流。人物画在劝戒教養、發挥宗教的功效以外,画家經由過程刻画文學作品里的高贤故事,或记實實際糊口中文人的糊口场景,以凸起他們恬澹名利的崇高情操,隽永精巧的糊口咀嚼。同時,也依靠了作者敬慕先贤,憧憬自由的情素。元朝以後,因為山川画走向成熟與繁華及其审美取向的影响,這種作品在注意表示人物精力气質之余,更夸大山川、園林布景的刻画與衬托,人物画與山川画的連系更加慎密,并逐步蜕變成山川的粉饰與附庸。專門的人物故事画则既有承续两宋严整精丽画風之作,亦多笔意秀雅、格调闲适之作,成為人們寄兴、投膝蓋貼布,赠、赏玩的首要载體。
评價與赏識人物画,不但要存眷其作者的表示技能、艺術水准,更要挖掘其暗地里的汗青文化内在。經由過程展览,不单能藉由绘画作品起到深刻领會和宏扬傳统文化的感化,更有益于加强民族自信念與凝结力。故宫博物院但愿始终對峙在對院藏文物庇护為主的根本上,守正之余不竭力圖立异,深度發掘文物储藏的文化内在和人文精力,以各類情势的展览為前言,讲好中國故事,吸引更多的公眾酷爱傳统文化,宏扬家國情怀,體悟艺術之美。
同時,共同“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一期、第二期的展出,故宫出书社出书《庙堂仪范》《林下大方》两册随展圖录,依照原展内容编排入集作品,周全展示展览風采。此中,《庙堂仪范》收录画作47件,包含顾恺之(傳)《列女圖》卷、宋人《女孝經圖》卷、戴進《三顾茅庐圖》轴、刘俊《雪夜访普圖》轴、仇英《临萧照中兴瑞應圖》卷、明宣德天子朱瞻基《武侯高卧圖》卷、清人《弘历朝服像》轴等,另有因陈列所地所限未能全数展现的人物画作品,如清人《平定伊犁回部战圖》册全册。《林下大方》收录画作54件,包含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卷(旧題韩滉《文苑圖》卷)、赵佶(傳)《听琴圖》卷、李唐《采薇圖》卷、王振鹏《伯牙鼓琴圖》卷、文徵明《兰亭修禊圖并书兰亭序》卷等。两册圖录還收录有故宫專家论文《從故宫藏品看古代人物故事画的成长進程》《中國古代“高士圖”及其衍變》,既合适作為普及讀本浏览赏識,又為專業人士钻研進修供给了参考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不但独售票。按照當前疫情防控情势,依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展览履行预约入场,提早10天起頭预约,全天禀上午场和下战书场(上午2000人,下战书1000人),额满為止。观眾可經由過程故宫博物院收集售票網站和微旌旗灯号“故宫博物院观眾辦事”,利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實名预约護肝茶,。入院观光需驗康健码、测體温、刷预留身份证件(檢票時须本人持與预约時预留证件号码符合的身份证件)。
重點展品推介
南宋 李唐 《采薇圖》卷故宫博物院供圖
绢本設色
画“首阳高隐”故事。事見《吕氏年龄·诚廉》《史记·伯夷傳记》等。伯夷、叔齐在周武王伐纣灭商後,迷恋祖國,耻食周禄,避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濟县境)采薇果腹,终极饿死。此故事傳播千古,成為中國文人忠贞持志和隐逸精力的意味。
圖中刻画二人在林泉間席地對语,旁置篮筐、锄頭。他們粗服草履,面目面貌清瘦却眼去脂肪粒,光刚毅。人物脸部形象活泼,线条柔和,設色平淡,衣纹则简劲抑扬,灵动归纳综合。树石则用笔粗率苍劲,墨汁淋漓,气概雄壮刚硬,陪衬出人物桀骜不平的個性,可谓南宋初年人物画佳構。圖上石壁間作者自署:“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引首明李擢公书“首阳高隐”,幅後有元宋杞,明俞允文、項元汴,清永瑆、林则徐等九家題跋。
李唐,生卒不详。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原為宣和時代画院画家,北宋亡後漂泊至杭州,年已近八十。建炎年間(1127—1130)被薦入画院為待诏,颇受南宋高宗欣赏,赐金带。李唐擅画山川,為“南宋四大師”之一。其人物故實画的取材多與两宋之際的政治情势相干并含有必定的讽喻、针砭象征。在技法上初師李公麟,线描柔中带刚,暮年趋于峭劲方硬。
明 戴進 《商山四皓圖》轴故宫博物院供圖
绢本設色
典出《汉书》及《史记》。秦末的东園公、甪(音路)里師长教師、绮里季、夏黄公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人称“四皓”。他們為避秦虐政,隐居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汉高祖曾征召他們入朝,但皆不報命。後受高祖太子禮请,入朝佐助太子顾全其位。画家常以此題表示那些年高隐逸而能俟時而动者。
此圖無作者款印。画邃谷間雾霭蒸腾,长松掩映,林間隙地上三老對奕為乐,泉邊一老携童采藥返来。作者效法马远“大斧劈皴”,以纵放雄壮的翰墨,為四皓营建了一個山川幽静、世外瑶池般的寓所,陪衬出他們去危安命,深隐自适的操行。人物衣纹作“钉頭鼠尾描”,虽學南宋“马、夏”,相较于山川布景,用笔過细稳健,但在人物開脸、形神的刻劃方面趋于粗放率意而無宋人的精整工丽,不管翰墨或赋彩上都已經是生髮治療,典范的明中期面孔。
戴進(1388—1462),字文進,又字文节,号静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為金銀首饰匠,後專工字画,卖画為生。宣德間曾被薦為画院待诏,因遭妒被架空出宫。進而转益多師駝背矯正帶,,自创一格,為“浙派”画風開派大師。长于山川,兼及花草、人物。人物画與其山川画同样效法南宋“院體”气概,早年工整严谨,晚期劲健豪宕。
清 石涛 《人物故事圖》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供圖
纸本墨笔
石户农故事典出《庄子·讓王》、皇甫谧《高士傳》。舜帝欲讓位给石户處所的一名农民,後者认為舜的德性不敷至大至善,故而不该。為避讓世俗骚动,携妻带子避居海外,毕生不返。故事表现了石户农注意品德涵養,果断退隐的精力。
披裘翁故事見皇甫谧《高士傳》。年龄吴國令郎季札(前577—前485)在出遊途中見道有遗金,對路旁正在挥镰砍柴的披裘公说:你何不把這金子拿走?披裘公呵道:你身居高位就鄙夷他人,蒲月披裘伐薪岂是見到金子就据為己有者?季札大惊,求問姓名,披裘公婉拒之。故事表现了山人贫贱不移,英武不平的傲兀個性。
本幅逐段抄寫《高士傳》文字并刻画主題人物。其構想独特,背景幽邈,人物面相奇崛古朴,线描秀逸灵动,在一片洇润浓厚的岩窟、树石布景中愈显超常脱俗的精力气質。從本幅第一段作者自題“甲辰客庐山之開先寺,寫于白龙石上”可知,此卷乃石涛于康熙三年(1664)23岁時在江西庐山所作。圖中人物皆以细笔白描勾寫,人物描摹古雅,出格夸大對五官形神的刻劃,力圖凸起山人們冲淡高慢的個性。從造型能力和翰墨技法可以看出,石涛于人物画下過苦功,青年時已成就非凡。
石涛(1642—1708)原名朱若极,靖江王朱亨嘉子。家破後浪迹四方,剃度為僧,法名原濟,字石涛,号大涤子、苦瓜僧人等。乃诗文字画的天才,少年景名,自夸為诗字画“三绝”與李白、钟繇、文同比肩。绘画題材遍及,以水墨适意山川、人物、花草竹石見长。為“清初四僧”之一,對“扬州画派”及近现代画坛影响深远。
五代 周文矩 《琉璃堂人物圖》卷故宫博物院供圖
绢本設色
画“琉璃堂”雅集故事。事見南宋刘克庄《後村诗话新集》及南宋韩淲《录王昌龄诗》等對“琉璃堂”诗會的记叙。即唐朝開元(713—741)時代,诗人王昌龄在担當江宁(今属江苏南京)县丞時,筑造琉璃堂,约请岑参兄弟,刘窅(音咬)虚等文人赋诗會文的雅集。
人物形象清隽活泼,气質崇高,情态傳神。画面背景简洁,只以疎秀的松石、蒲草陪衬文士們高洁的風致。画家以怪异的“战笔描”勾寫人物衣纹,笔法精劲流畅,赋色輕淡,格调冲雅,可谓五代人物画之佳作。
本幅無作者款印。原為《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历代名绘》集册中一開。因本幅左上角宋徽宗題“韩滉文苑圖”五字,一向被傳為唐韩滉所作。經專家對照美國大城市艺術博物馆所藏傳為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之兒女摹本举行考据,确认故宫博物院此圖為周氏《琉璃堂人物圖》真迹残本。
周文矩,生卒不详,活泼于南唐時代(937—975)。建康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後主李煜時代為翰林待诏。擅画,各科皆能,尤精于人物、仕女,长于刻画富贵都丽的贵族糊口场景,并注意對分歧身份人物形體、神志的刻劃。周文矩虽承接晚唐周昉而能自出新意,衣纹用笔瘦挺、颤掣,创“战笔描”法是其艺術的典范特點。
北宋 赵佶(傳) 《听琴圖》轴故宫博物院供圖
绢本設色
宋代第八代天子徽宗赵佶(1082—1135)是才艺周全的艺術家,词赋、字画、声歌、吹弹诸艺無不精擅。作品刻画他與臣工蔡京等调琴赏乐的情形,较為寫實地反應了彼時宫庭糊口。
此圖旧傳為徽宗作,實為其御題画院画家作品。本幅有御題“瘦金體”书“听琴圖”三字及押“全國一人”并钤“御书”印。圖中背景幽静安和,苍松垂萝下,竹影婆娑,卷烟袅袅,正中道装微髭,危坐弹琴者即自称“道君天子”的赵佶,二位臣子各着绿、绯色长袍侍坐凝听。人物形象肃静严厉,情态刻劃精雅入微,神彩若生。线条以“铁线描”為主,多彩笔复勾,细腻匀整,設色精妍沉稳而富于比拟和互衬等變革,代表了北宋末年工笔重彩人物画崇高高贵的艺術程度。幅上有那時权臣蔡京題七绝:“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無弦一弄中。”解释了此圖所包含的君臣相知,上下调和的画外之意。
赵佶在位(1100—1126)時親身主导和介入宫庭画院创作,器重寫生,夸大画理,使画院创作到达了壮盛。傳世公认其親笔作品的均為水墨花鸟画,而旧傳其所作《文會圖》《摹张萱捣练圖》《摹张萱虢國夫人遊春圖》等均為画院中人手笔。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圖》卷故宫博物院供圖
绢本設色
事見《荀子·劝學》及《吕氏年龄·本味》。年龄時代的伯牙长于鼓琴,身手崇高高贵。钟子期從入耳出“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之寄意,伯牙引為知音。子期身後,伯牙悲伤毁琴,认為世間再蒙昧音,從此再也不抚琴。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成為历代画家表示知音相契、相惜的画題。
此圖用白刻画法,寫伯牙、子期對坐石上,另孺子三人,手捧册本等物侍立。伯牙长髯秀目,袒胸赤膊,專注抚琴,子期翘足侧坐,雙手交织在膝頭,屏气凝思。画面構想简便奇妙,除一几一炉外無任何装潢,但更能凸起主題。人物形象不管主仆皆清俊儒雅,端倪逼真,衣饰颇具唐風古韵。线描刚柔兼濟,如行云流水,委婉流利。作者冲破了“白描法”单调的程式,在单勾以外間以淡墨衬着,寓娟秀于真诚,使翰墨条理更加饱满,表现了高深的艺術程度和文人意趣,是元朝人物画佳構。幅尾有“王振鹏”署款并钤“赐孤云處士章”。牙齒美白牙膏,後纸有元冯子振、赵岩等題跋。
王振鹏,生卒不详,活泼于元仁宗(1311—1320)時代。字朋梅,号孤云處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至漕运千户。他是元朝最聞名的界画家,兼善佛像、人物,師李公麟而能自出心裁,對人物的形象情态掌控正确,刻劃活泼。(應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