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抗日丘家人:飘零乡心在 血泪盼團圆——“宝島抗日记忆”组稿之一
位于台灣西部中間的台中市,人口不足三血管清道夫,百万,“逢甲”二字頻現:有搭客们熟知的台灣范畴最大的逢甲夜市,有學子们向往的逢甲大學,有台中知名的逢甲商圈,還有人们不經意間看到的逢甲小學、逢甲社區、逢甲大桥、逢甲路……
“逢甲”是台灣著名抗日志士丘逢甲的學名。
今年是抗日战斗乐成和台灣光复70鴯鶓油,周年,秋日的台中,每处仿似都在诉说那段抗日的烽火岁月,提醒着人们历史不能忘记。
這是丘逢甲(後人丘秀芷姑娘供應)。
晚清抗日丘家义军
台中大坑地區有一座墓园。近百年過去了,墓碑上的對联“威武彰南崁,英灵振北坑”依然清晰可见。
這是丘逢甲哥哥丘先甲的墓地,建于1917年,如今已列入當地的古迹。“日据時代,父亲冒着被逮捕的危险将這些字刻了下来,就是希望有那麼一天,這段历史可以公開于众,為世人所了解。”丘先甲的孙女、台灣抗日志士亲属协進會理事雷射植牙,长丘秀芷说。
昔日丘先甲从广东带来的荔枝树树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守护着陵园。丘家人每年都有春、秋两次扫墓的习惯,30多位後人相聚一起,點香、跪拜,最长者已86岁。
1756年,丘士俊从广东来到台中东势大茅埔,拓荒种田,丘家人開始了在台灣的生活。1864磁鐵,年,丘逢甲出生,因當年為甲子年,故取學名逢甲。
1894年,甲午战斗爆發時,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丘逢甲满怀抱负。“甲午战事起,丘家人就意识到,日本觊觎台灣已久,中日之間必有一仗。”丘秀芷说,丘逢甲出面呼吁,创建以客家报答主的團练。
當年8月,丘逢甲開始辦團练,全台共编16营,每营設统领,丘先甲带的信字营人数最多。
1895年4月,在中日甲午战斗中落败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签订丧权辱國的《马關条约》。听闻後的台灣人十分悲愤,各地纷纷组织义军抵抗日军。
随後,满腔肝火的丘逢甲、丘先甲上书台灣巡抚唐景崧,哀求筹辦抗击来犯日寇。丘逢甲、丘先甲治療香港腳,以“抗倭守土”為名,呼吁创辦义军,带頭變卖家產以充军费,并動員亲属从军。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
“這些义军没有什麼刀兵,很多人是“竹竿接菜刀”。”丘秀芷说,經過一個月的浴血奋战,义军伤亡惨重。
位于台中市丰原區頂角潭的丘家祠堂里,大厅正上方摆放着丘逢甲的進士牌。打點人員丘皇源说,這里曾是中部抗日义军最後的聚集地。
“當年這里四邊环水没有桥,附近又长满了层层的刺竹,义军们比较等闲把守。”丘皇源说,進士牌是當時义军留下的宝贵物品,听说還留有土枪等其他物品,但現在已无从考证。
這是丘先甲的全家福(後人丘秀芷姑娘供應)。
积极奔走光复台灣
采访中,丘家後人提到最多的是,丘逢甲的兒子丘念台从大陸不断寄来的國文书籍。正是這些书籍,伴着日据時代他们的成长。
日本殖民统治台灣长达50年,期間采用高压政策,推行奴化教导,诡计堵截台灣公家的中华民族意识,包括严禁台灣公家深造和操纵汉语。“小時候,父亲要我们必须學國文,還要會讲客家话,连嫁入丘家的媳妇也要如此。”丘先甲的孙子、如今已86岁丘文彦说,“伯父丘念台會不断从大陸给我们寄书,阅读這些书籍,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丘念台是丘逢甲的大兒子。从名字上即可以看出,丘逢甲對台灣用情至深。
1914年,20岁的丘念台成為广东省留日官费生。在东京留學期間,為完成父亲的绝笔,丘念台联络不少台籍學子组成“东宁學會”,在生活上帮手台灣同胞的同時,暗中指导他们阅读祖國的课本,深造祖國的措辞。
“務驱倭复台,不得有渝。”丘念台和不少台籍同胞共宣誓,光复故土。此時,台灣島内“雾峰林家”林献堂也正在率领台灣知识分子从事民族勾當。丘念台和林献堂互相联系,共商光复台灣大计。
也是在此期間,丘念台把持寒暑假回國,给在台灣的亲人们寄去很多书刊。丘秀芷说,這些书刊有语文、地理、历史,還有《京戏大觀》《三國演义》等,不少书都是與民族精神相關的。
1925年,丘念台回國受聘于广东大學,1930年任广东省工業學校校长。在妻子的协助下,他辦华侨补习班,專收台灣學生,一面鼓舞鼓励他们發奋向上,此外一方面垂垂培養爱國思维。
1931年,九一八事變。正筹辦举辦私立华侨大學来收纳台籍同胞、分布祖國文化的丘念台感受,自己再不能固守于“文人”本行,因此积极参與國是。在當時,东北多支义勇军奋起抗日,丘念台在上海與广州呼吁“支援东北塞外义勇军”,妻子也将嫁妆典當卖掉,筹措資金,助丈夫成行。丘念台曾带着捐款與財務皮秒,,两度出山海關。
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战爆發。1938年10月,广州消亡,丘念台创建东區处事队,辅助政府带動听民,展開长期對日抗战。处事队吸引了很多台灣青年學生。
“那個時候,丘念台背着包袱、毯子,到一個個村子小镇去做宣傳。&rdquo手機維修,;丘秀芷给记者出示了丘念台當年所编的处事队队歌:“步行二千里,东區处事队,動員公家自卫……岭外三州做依照,除人民痛楚,善人民生计。大家齐奋起,老幼男女,必收复失地。”
“年轻的時候不懂,垂垂才了解,长年吃苦的丘念台伯父一生无我无私、永不改變爱民族的心性。”丘秀芷说。
丘家後人在丘先甲墓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共享史料共寫史册
75岁的丘秀芷虽出生于日据時代的台灣,但侥幸的是,她成长在光复後的台灣。丘秀芷告诉记者,笔名“秀芷”是念台伯父所取,這讓她對祖國大陸有着深深的向往。
高一一次偶然的機會,丘秀芷發現家里的一個印章,上面寫着“台灣义军总帅丘逢甲”,這段埋藏很久的家眷抗战史才渐渐浮出水面。
成年後的丘秀芷,對祖辈们的故事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她倾其所有開始了對丘家抗日历史資料的整理。而資料的整理過程并不等闲,丘秀芷称自己是“摸象和拼圖”。
讓丘秀芷感動的是,經過多方极力,1983年,她和姐姐丘應棠一道,将丘逢甲的《柏庄诗集》和“冬官弟”匾買回,捐给了台灣历史博物馆。“漂零剩有乡心在,三更骑鲸梦渡台。”丘秀芷说,這是她看到的丘逢甲最後的遗墨。
塵蟎誘捕貼,
从考证丘家抗日史起,丘秀芷開始關注起更多抗日家眷的故事。2014年出版的《决裂山河谁来补?——台灣抗日先贤先烈傳》,书中30位抗日志士個人及家眷的傳记中,丘秀芷承担了其中10位的寫作。
近年来,两岸互换日益頻繁,丘秀芷常常被邀请至大陸,讲述中华民族抗战史中那段可歌可泣的台灣人民抗战史。常伴随丘秀芷一起去大陸的堂妹丘蕙文说,“大陸也有丘家祠堂,也有很多音波拉皮,抗日史料,大家在一起,傳神感受到了一家亲、心连心,這种感觉实際上是太夸姣了。”
仅今年,丘秀芷已前往大陸十几次。“我们非常愿意供應台灣抗日部分细致的历史資料给大陸,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历史。”丘秀芷说。(记者 孟昭丽 陈键兴) |
|